滴水湖的24小时
大约是8号下午两点到家,收拾房间、洗衣服什么的折腾到五点才上床;闭上眼睛,恍惚中似乎还奔跑在那飘着海腥味的大坝,耳边还回响着“猫猫、加油!”的呼声。
为什么要跑步?为什么要做24小时接力这种看上去有点疯狂的事?
9月7日的滴水湖,天气很给力,没有预期的雨,只有多云的天空,微潮的海风。
作为唯一纯女子队Artemis的第三棒,10:03出发,第一轮26分12,感觉身体完全未打开,很是辛苦,1.5km处有很浓重的海腥味,嗯,这是海边了,这咸咸的风和腥臭的气味也是必须经历的一部分吧。
第二轮12:54出发,25分25,轻松好多,这样下来,也许平均配速真能进530呢。
第三轮15:38出发,26分12,傍晚起风了,逆风好吃力,不过如果奔跑得足够快,所有的风向都是逆风不是么。
第四轮18:24出发,正好赶在组委会要求佩戴头灯前那一轮,和陪跑的晓一起看着天一点点黑下来,到大坝的时候,远处的灯亮了,在水天交接处连成一条线,回程时,一队列的佩戴头灯的选手在黑暗中迎面跑来,像跳跃移动的路灯。
第五轮,队伍的策略改成10k一轮,22:08开跑,人依然很兴奋,而身体的状况似乎有点不行了,在刚加完班就赶到滴水湖专职陪跑的TT的带领下,2圈勉强是27分36、29分05。
第六轮,一直都不敢睡,怕漏接棒,床上熬到3:00起床,4:01接棒。队友海莲、小左十分给力,这样的凌晨也几乎没有掉速,蓉蓉、小卡、Vivian的配速也一直很稳,而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强烈的吃力感。就这样 1个人在极度疲惫的时候默默地酱油10k吧,心里想着。路过大本营的时候。有人喊:怎么没人陪跑呢?你跑多少?我说6分。然后穿着一起跑背心的小伙伴就跑过来了,跑了一小段时间,才发现是小俊。在这漆黑的深夜里,我的脚步好沉好沉,小伙伴的电筒好亮好亮。第二圈,wind主动换了小俊,此刻的天正要一点一点亮起来,我们前往折返点的时候,能看见大朵的云从海天交接处升起,从折返点回来的时候,能看见浅浅的朝霞。嗯,天就要亮了,这经历也就快要结束了,如果能再多跑一圈,多好。此轮分别掉速到30分55、32分06。
共跑40km 总用时3:44 平均速度536。全队完成250km,平均速度541。
滴水湖24小时接力是一场纯公益的赛事,报名费超高,没有任何奖金,还要负责募捐,如果对成绩有要求的话,整个24小时都是极苦逼的经历。今年的赛事有110个团队,还有20多人参加个人24小时赛。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做这样的事?可能每个人的理由都不一样,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2012年秋天以前,我没有现在这么多跑步圈子的朋友,当然那个时候也喜欢跑步的。只不过是作为保持健康以及头脑清醒的一种方式而已。
然后加入一起跑,然后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疯狂地热爱跑步。跟着各种牛人一起训练、慢慢地加量、加强度之后,发觉长距离奔跑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努力克服不适的感觉,然后继续跑下去;也许就在于,在你不指望什么的时候,得到无私的帮助、真诚的认可;也许就在于很多人一起,做一件疯狂的事。
感谢队友:海莲、小卡、蓉蓉、小左、Vivian,6个“女汉子”一起,在24h里完成250km,在短短一个月里成功筹款15000元的感觉,真好。
感谢一起跑俱乐部所有后勤,调度、按摩、做饭、陪跑、加油,你们才是最辛苦的那一群人。
感谢Moronathon和蒲公英儿童图书馆(具体请见@ Moronathon_24小时跑、@蒲公英儿童图书馆 两大官微),给了我们一个疯狂的理由。其实,这场盛会的组织者、志愿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是他们选择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让普通人有机会通过努力去抚平因为这世界的不平等带来的伤害,是他们最终负责让这份爱变成一座座可爱的乡村图书馆。是他们,让疯狂的24h有了意义。
凌晨4点,奔向海边大坝的那一刻,我在想:人生大多平淡、可能无趣、甚至苦逼,但总有一些可以感动自己的时刻。
如果,可以为这项公益活动多做一点什么。我想在每本书中夹一张小纸条,只写一句话:You are not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