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马拉松是几年前。 公司的老板是个老外,经常长跑。 他跑马拉松那天,公司所有人(小公司共8、9个人)都出动去终点迎接他。 记得当时的终点是在莘庄体育馆。 我们都把他当英雄了,在莘庄附近把他迎进饭店,还关心跑后是不是有些什么是不能吃的。 那时候觉得,马拉松是颇具运动精神的老外和一群很不寻常的中国人做的事,是要举家到终点迎接的大事:42公里要跑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对长跑的概念基本还局限于学生时代辛苦的800米测试。所以,当老板提议,我应该去跑个10公里,心里还狠狠地嘀咕:不可能的,除非你让我不上班,练跑步。
没想到,人生还真的有万万没想到的事。 几年后,其实也就是3、4年吧,我也站在了全程马拉松的赛道上。
刚来“一起跑”,还在45分钟完成5公里的阶段,就有人问“你参加上马、厦马”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人为啥要突然问我骑马的事“上马下马”??原来他说的是马拉松。 我才知道,这群人原来是跑马拉松的。幸好有一些和我一样的菜鸟,我才在这个集体坚持下来。其实,很快就能慢慢跑10公里了,这时候就有人来说“能跑10公里就能跑半马”,然后又很快有人说“能跑半马就能跑全马,就是要多练点”。 马拉松一下子就很近了,好像是我也可以做到的了。
能做到一件原来这么神秘的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哈哈。所以,练了一年,跑了半程。 我参加的比赛很少,因为希望跑得轻松一点好一点。再练一年,我要跑全程了。和跑半程前一样,赛前的自我测试的成绩并不乐观。30公里跑完基本就腿抬不起来了。我还心存侥幸,希望能像半程那样,比赛中能有更好的状态。赛前一个多星期就充满了马拉松气氛。广马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大家对成绩的预期、组委会亲切而唠叨的短信,还有跑友彼此的问候交流和鼓励,以及为了赛事当天四点半能起床调整生物钟而弄的迷迷登登,都使马拉松比过年还让人期待,哈哈。而所有的兴奋、紧张和踌躇满志到了我领到参赛号和赛衣的那一天就变成“我要跑一个没跑过的距离,42公里”这样的淡定(哈哈,不知是没进取心,还是心理素质太好)。
上马在小雨中混乱的开始使得我的初马没有了隆重和正式。存好衣服就已经迟了,和一大堆人直接跑过起跑点,我甚至都不知道我起跑的时间。 赛前,不少前辈的嘱咐让我对前半程心存警惕:不能快,一定要慢慢跑!很希望自己的成绩能接近440,但因为最远只跑过30公里,而且腿部力量不足,使得我对全程的成绩基本没底了。要慢,但不知道多慢,以什么样的速度跑。 而且,跑得太慢也挺累人,挺别扭。我以六分半多的速度跑着,很轻松。心里有时还想是不是太慢了,然后又自问,到35公里时还能跑这个速度吗?不知道,哈哈,神秘的马拉松,神秘的30公里后。
很快地10公里就到了,好像没啥感觉就到了。虽然不累,还是按计划开始了能量胶的补给。又这样跑了下一个10公里。过了半程点,我有点想提速了。其实,也稍微提了点。 可是过不了很久,我的腿就开始酸了。我想起半程马拉松改用后脚跟着地缓解了腿酸,就从脚掌着地改为后脚跟。很神奇的是,酸马上缓解了。 正当我很高兴,以为后半程可以用这个方法顺利跑完时,左腿膝盖外侧一段开始疼痛(一直到跑完我才想起,这是以前的一个老伤,好了很久了,不知怎么又发作了)。 这个时候才26公里左右。我只能放慢脚步,希望慢跑能使它好一点。可是没有,只得将重心放在右腿上,让左腿轻松些。
在这之前十几公里和二十几公里,有两个折返点,赛道上最好玩的事就是跑在后面还能遇上跑在很前面的跑友啦。 这次我就见到了跑在很前面,脱颖而出,没被埋没在人群里的几个跑友:倒影、大米、厦门的黄老师、小胡,可馨,大声为他们加油。哈,这些个时候都还很有力气。现在这条腿很让我担心,不知是不是会好起来。拉伸一下,慢跑一下,喷药,甚至吃含咖啡因的能量胶都能让它好一点。但又重新痛。医疗点的喷药都用完,倒是几个观众不知去哪里弄的云南白药在帮大家喷。我去凑了几次,有一次跑过了,闻到药味又折返去喷。 左腿不行,右腿就受苦了。累的时候,就是右腿拖着左腿在跑(如果这样的速度还叫跑的话),我也很担心右腿的承受力。所以,一路上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腿,你好吗?你还好吗?”希望能在双腿都罢工前,慢下来或停下来,以便能跑完全程。我深知,如果不得已用走的,成绩会大受影响。
原来很快后退的一个个公里牌,变得越来越难看到。从二十五公里开始,就是这样了。 和之前的轻松的每一公里相比,现在每一公里都变得漫长。在二十八公里处可以看到旁边三十公里的水点。好像很近的路,跑过去还是觉得过了很久。然后是三十一公里,三十二......;到三十五公里,这个传说中的鬼门关的时候,让人欣慰的是,我还能跑。之前的在哪个点就不得不放弃跑步的担心没有发生。只是,后面的路程变得越来越艰难。每2.5公里的水点我都停下来,一个是为了补充体力,另一个是让两腿休息一下,走几步。没有像很多人说的停下来就不想跑了,每次停下来,我都能重新起跑,就是开始几步左腿会更痛。 三十公里前,还每个五公里十公里会看一下时间,算一下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三十公里以后,就都不看了,看了也没用,尽力而为就是了。原来都是凭平时的速度感,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配速是多少了。观众鼓励我们“还有四公里了,拐弯就到了”,我想像了一下,不到世纪公园一圈了,我是在世纪公园的哪里了,四公里应该很快了吧。每一公里都很慢很慢,三十八到三十九,三十九到四十,如同龟速。甚至看到四十公里也没有兴奋感,也完全没力气再加速了。想要提速,争取跑进自己目标的下限450,都没有力气了,也不知道时间了,能做的就是尽量拖着两腿前行。终于看到体育场的建筑了,终于看到最后的200米了,终于看到终点的时间牌了,看到的时候有些沮丧,因为已经在5小时跳秒了。 最后冲了几步,在赛会时间5小时前几秒踩上计时地毯,到达!减去之前起跑迟到的8分钟,净成绩452。
好艰难啊,最后的12公里。如果马拉松只是三十公里,那它就不叫马拉松了吧。都说人生就如马拉松,还是希望人生不要这么艰难吧,哈哈。不过,马拉松的赛道上充满正能量。 如果,人生能像马拉松,前半程有锣鼓喧天,后半程冷清些,但也不乏鼓励、照顾,一个个沿途的补给,一个个目标的推进达成,一些一起前行的朋友。如果能这样,抵达人生终点时,即使疲惫即使有伤,也将含笑感恩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