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trong><font size="3">长城:爱她,就是不上她</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令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京郊。</font></p><p><font size="3">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作为与龙的想象形神兼似的蜿蜒绵长的长城,更是强化了庄严而神秘的色彩。历经战国秦汉明清,长城的规模有增无减。虽然最古老的段段城垣已经支离破碎、遗失殆尽,但后代的修修补补愈加呈现了她的伟岸和雄浑。</font></p><p><font size="3"> 就我而言,上长城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是看长城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虽然没辜负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可是我宁愿说我喜欢眼里的长城而非脚下的长城。用古人的话讲,长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少年时代的我,作为匆匆过客远望长城,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那气势雄壮而威严,苍莽而深远。几年之后当我终于登临长城,我看见的是如织的游客和城墙遍体鳞伤的创痕-游客的签名挤满城砖,有些城砖上还有韩文、日文等留言。</font></p><p><font size="3"> 长城的败兴之处更在于花样繁多、莫名其妙的长城节。某靠长城发财的旅游公司,每年都要在巍峨的山下,甚至是城墙之上,搞一次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狂欢盛典,美其名曰:长城锐舞派对。上千人在这里彻夜喧嚣,喝酒、抽烟;困了累了,就在长城上支个帐篷睡一觉;吃喝之后,更有个别老外在长城城头上公然留下一泡猢狲尿……除此之外,形形色色的酒馆旅店、机关企业也都试图分一杯羹,捞点千年古迹的仙气,捞点万里长城的旺财。当五颜六色的旗帜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穿插招展在古老的城垣和苍山之间,你简直分不清自己是登上了长城还是进了刘姥姥的<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大观园"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观园</a>。</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9678.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西双版纳:全体穿制服</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西双版纳"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西双版纳</a>的确漂亮,满大街的风景,游客很少(被直接带到景区了),好吃的东西很多,捧场的大多是本地人。开发了那么多年,始终还能保持这种清闲的气氛,跟天气太热、景点分布广有关系。我悠闲自得地在街边喝帕露达,思考到底上哪家去吃烧烤。</font></p><p><font size="3"> 橄榄坝的故事听了好多筐,满以为我会幸福地扎入一个美得无与伦比的小村庄。现实中的橄榄坝出乎意料地美,但不是我理想当中的那种纯朴自然美。被人为地夸张了很多倍的村子,门口还有保安执勤,坝子大得要命,笔直的街心大道可以用来赶集。家家户户花草相拥,房子也是一模一样的,很容易混淆。没有任何乡村该有的气息,偶有风吹过,也只是花香的味道。听说养殖又累又幸苦,没有开农家乐赚钱。大多数的村民都开农家乐;没有的,不是经商也是在公园里上班。所以眼前的景色美得很城市化。</font></p><p><font size="3"> 下午三点我去拍橄榄坝村民的照片,没想到在泼水台泼水的村民穿的衣服颜色款式几乎一模一样,问他们是不是村里规定的,回答是自己喜欢,跟村里无关。这有啥好奇怪的,每年泼水节游行时,看看穿的衣服大概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了。司机小康回答。是政府要求的吗?没有,他们自己认为那样好看。小康答道。难怪一路上我无论到哪里,都只听到一首歌曲-《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歌还不错,可是天天听,连朋友的彩信都是这首曲子,耳朵也麻木掉了。</font></p><p><font size="3"> 去了嘎撒镇,还好,刚开发的农家乐,味美价廉,村景自然。关键是随行的是镇党委书记,领着我们拜访的是没有任何修饰过的普通人家。吃着烧烤,喝着米酒,斜靠在竹楼的竹子上,看着田间飞舞的萤火虫,专门打扮过自己的女主人,亲手煮了一壶竹筒茶,让长得干净清秀的女儿,端给我们喝。啪的一声脆响,我的手毫不留情地拍死了一只正在喝我血的蚊子,这才是我想要的旅行。</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8474.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丽江:都是地震惹的祸</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大理热火朝天时,没人想到丽江去,那时候我去了。 在极度疲乏的状态下深夜进了<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丽江城"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丽江城</a>。万家无火,除了天然的月光照道,剩下的只有狗吠起伏。翌日清晨,鸟鸣声吵醒了我,我站在一个干净古朴、溪水绕流的古镇上。不是被赶牛的人吆喝,打死我也不敢相信,现实生活中会有这种地方。少许的酒吧,适量的商店,满足了游人聊天、购物的欲望,剩下的所有时间就是泡壶浓茶,远眺玉龙雪山,随着整个人就融入了大研古镇,爱死了这个地方。</font></p><p><font size="3"> 要不是那场该死的地震,丽江也不会走红得那么快,也不会有那么多闲余资金来乱开发,不会涌入过多无所事事的淘金者,我也不会在离宾馆90米的雪山大道上被抢劫,落下个走夜路就特别紧张的病根。也就不会被朋友拍着肩膀调侃,不错嘛,待遇跟巩俐和美国签证官一样!(倒霉的美国签证官在我之前一个星期被劫;巩俐在我之后两个星期被明抢,细节精彩,不易字播)。这些都是我去做笔录时,派出所的真实报料。</font></p><p><font size="3"> 再后来,全国人民像疯了似的都往丽江扎,大研古镇的镇民们被调了包,店铺挨家挨户地开,全都是外来的主儿。突飞猛起的旅游旺潮,让丽江乱了阵脚,软硬件的不完善,规章制度的混乱,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导致大量的投诉。中国之大,人口之多,丽江只有一个,你不来,他来。所以旅游质量想改变都难。</font></p><p><font size="3"> 通宵不眠的大研古镇,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你挨着我,我跟着他,挤满了每一个角落,终年不断;物价吓人的高,笑死了老板,疲死了行人,连累了当地普通百姓。真搞不懂,这块地怎么就可以邪到让人参观人,还个个争着出高价的买路费前往?</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4671.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大理:文化铸就金钱</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大理把荣誉市民颁给金庸,无疑是最明智的一件事。</font></p><p><font size="3"> 且不说查良镛先生的武侠小说多么深厚地奠定了大理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大理国的悬念也被他提高了好几颗星,加上那么一点点或许真实的历史,再来一点自然风光,大理的热闹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盘了。</font></p><p><font size="3"> 文化给大理创造了什么?因旅游而生的三道茶,唬得来宾眼一眨不眨;简单的洱海湖,也变成了高人修行之地,上个小岛都要交钱。所有的景点都按照金先生的书籍重新命名、建设,最近又在学着云南印象,搞一个大理印象的演出,而且票价不菲。所有的女人包括60岁能动的老太太,都穿上金花服,告诉你她就是金花。照相可以,不给钱也成,东西嘛肯定是要买的。</font></p><p><font size="3"> 好端端的古城,盖了好些商铺,方便旅游。如今眼瞅着丽江有水而富裕,这边穷途未路,干脆又开始拆路修河,美其名曰:为了旅游文化,把原来的景色重新还原!大理人民素质高是大家公认的,先不看房子盖得有多漂亮,也不用文人骚客拿历史吓你,就是街边卖枣子的大妈,也能给你上一课。来自北方的朋友看见大妈的枣子很新鲜,动了思乡的食欲,问:这枣子多少钱一斤?15元一斤。大妈回答。怎么那么贵呀,我们那儿干枣才5元一斤,好几斤鲜枣才能晒一斤干枣。朋友愤愤地说道。没错,小伙子,你能告诉我是鲜灵灵的大姑娘值钱,还是我这干老太婆值钱?老太太敏捷地反问。朋友心服口服地把大妈的枣全包了,害得我们天天吃枣餐。他还说,这都是为你们好,以后你们也会像这里的大妈一样聪明伶俐的!</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2587.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香港:终极可爱版洗涮涮</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不喜欢香港,跟香港的繁华无关,而且不带任何狐狸吃葡萄的味道。</font></p><p><font size="3"> 不管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进香港的海关,只要你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证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海关人员的脸色肯定是铁青的,眼神是高度怀疑的,态度是极其傲慢的……审贼一样的广东话冲着你。如果遇见一两个听不懂的词儿,或者看上去不顺眼的客人,海关人员的表情又添了一层不屑,故意憋着浓浓的鼻音,舌头僵直的普通话吓人,总要找些碴,仿佛这样做才能显出香港的与众不同……因为航班的原因,我常常在香港转乘其他国家的班机,每一次都有繁琐的通关。每次都仿佛自己做错什么事,要看脸色通关,心情都会很郁闷。迄今为止香港是全世界我见过态度最差的海关。</font></p><p><font size="3"> 到香港旅行,要是跟团的话,大多数会有这种感觉,无论你到任何地方,只要听到口音不是香港话,看着吧,连端盘子的小妹鼻子都皱着,见到鬼似的。香港导游还好,笑眯眯的。注意提点神,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的。负责的导游还会尽力地强调大家放心,在香港永远不会买到Copy的货,如果有政府都会清除的。哄鬼!女人街的小阁楼上一屋子的路易威登的仿货,80%买的人也是香港人,街上提着蔬菜乘地铁的老奶奶也背着LV的包,瞎子都看得出是仿货。 更令人气愤的是新落成的迪斯尼乐园,比起日本的规模完全像小孩扮家家,还好意思收300元的门票,这些都不说了,表演节目时只用英语和广东话,而瞅瞅园内95%的客人都是内地的,这跟迪斯尼公司提倡的人文文化相符合吗?通关的时候我一般说英语(尽管对我来说,听广东话不费吹灰之力),流利得把关员唬的很心虚;小姐向我推荐珠宝时,我会很专业地告诉她,我对这些卖手工的劣质石头没兴趣……后果是我看到了她们虚荣的恐慌布满了眼底,对我的尊重立竿见影,加上我突出的外表,胆子大点的总是用狐疑的眼光盯着我问:小姐是美国人吧,至少也应该是混血……</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1757.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拉萨:圣地的悲歌</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1995年的8月,西藏刚开始对外旅游宣传。天高云淡,适宜的宾馆,合理的景点门票,地道的藏餐随处可寻。寺庙门前,顺台阶而卧的狗比游人多,藏民们朴实的笑脸,如歌的对话,随处可遇。八角街的摊子热闹不凌乱,出售的货品货真价实!超大瓶较浓的牦牛酸奶与随地方便的信徒一样,让环境氛围真实而轻松。从城边上走,还能看见神情庄严、警惕性高的驻藏部队的军人。他们会在你犹豫拍不拍照片的间隙里,不经意地盘问你的来历。这种感觉酷毙了,并非每一个旅游的地方都会这般充满出乎预料。在藏餐馆大快朵颐之时,自己总被感动,原来国内旅行也可以这般惊心动魄。</font></p><p><font size="3"> 事隔两年旧地重游,像是到了拉萨版的成都,火锅店扎堆地开,从旅行社到小摊贩,成都人民哪儿都有,好不容易见个远处来赶集的藏民,一开口不得了,标准的成都汉话,我到拉萨来逛。到八角街周围的甜茶馆去喝茶,更不得了--点单的吧仔,硬是要讲成都英语才给点菜。气得我北京的朋友大骂,这叫什么事儿吗?不愿惹事的我只有用英语点单。剩余的时间全泡在了成都火锅店里冒汗。后来飞到尼泊尔后才又有了初到拉萨的印象。纯蓝、朴实、真切……竟成了回忆。</font></p><p><font size="3"> 如今拉萨俨然成了每个人都要去祸害一下的地方,居然有人周末打了飞的去拉萨过周末!这固然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同时拉萨也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着全然陌生的方向变化而去。但凡有点名的全都一窝蜂跑到拉萨去发泄,不管它接受与否。拍电影,超模<a title="点击有奖"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比赛"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比赛</a>……看着布达拉宫下好端端的湖被填成广场,适应活动要求,心里痛。</font></p><p><font size="3"> 1995年的拉萨和2005年的拉萨绝对大相径庭。1995年那个夏天,下车的时候我只觉得满眼漆黑,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亮着灯光的房子,司机告诉我们那里是区政府招待所。多年后我同样在午夜时分到达拉萨。我搭乘的沙漠王在宽阔平整的街道上飞驰,两边橘黄的街灯像风一样掠过,光明恒常地伫立在眼前-这是我曾经来过的地方么?这条光明大道延续了很久,我开始怀疑我是在长安街上漫游。与长安街不同的是这条街两边有众多的专卖店,夜虽然深了,霓虹却依旧妖娆着。不变的或许只有布达拉宫。但是1995年无论在<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拉萨市"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拉萨市</a>的什么地方,一抬头准能看见布达拉;而现在那些崭新的楼群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眺望布达拉的视线。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我的藏式民居,那些朴素又灿烂的建筑已经大量地退出拉萨的街头,现代化恶俗的瓷砖楼房占领了这座我曾经深深为之陶醉的城市。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侵略性让整个拉萨的包装都丧失了藏族人本来的绚丽辉煌,人们的服装变化了、街头的音乐变化了、连城市的味道里都不再有酥油的香……常常有朋友说最向往的地方是拉萨,我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庆幸我在很多年以前已经去过那里,从而不必面对那个被涂改过然后贴上圣地标签从而面目模糊的拉萨。</font></p><p><font size="3"><img src="http://www.4uplay.com/user3/88/upload/20066224559.jpg" alt=""/></font></p><p><strong><font size="3">阳朔:无家可归的失落</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恶俗指数★★★★</font></strong></p><p><font size="3"> 第一次去阳朔是1996年,但是那一次没有留下任何印象;第二次去是2002年春节,那时候似乎是西街最有人气、最有味道的阶段;两年之后再去,西街已然气质迥然。</font></p><p><font size="3"> 我在一篇游记里非常煽情地写到2002年春节的西街,我节选一段放在这里:我最经典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11点半起床(如果11点半还算早上的话),在旅行者吃到绝对经典的土豆泥派,下午1点到达红星,坐在二楼靠窗的座位上。其间除了到楼下卫生间三次外,我一直坐在那里,直到深夜12点。那是个很好的座位,即使以半躺的姿势还可以看到半条西街,人们在林立的招牌下行走,看了一天也没有看到奔跑的人。街对面的饭店开了半扇窗,偶尔会探出个脑袋来。对面的房屋背后是一座很突兀的山,太阳像长了脚似的,一点点翻过山去,回家了。远远地飘来音乐,什么样的音乐都有。旁边桌的客人来来去去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拨了。坐到午夜时分,朋友们说该走了,回去睡啦。我却仿佛生了根似的走不动路。我真想长在这座位上,等待明天的日出日落……两年后我回到西街。请注意,我用的是回到,我是把西街当成了家一样,趁着在桂林开会的间隙,溜到阳朔。然而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西街呢?西街更热闹了,卖粑粑的小摊子还在,吃米粉和大排档的地方却已面目全非,都拆了,有个什么广场正在建设中。西街附近建了一条东街,街道可以新建,可以仿古,可以聚拢人气,然而习惯是无法复制的、文化是无法模仿的。西街有它之所以成为西街的诸多理由,但是东街决不能再有西街的氛围、西街的魅力。<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张艺谋"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张艺谋</a>的《印象刘三姐》为阳朔聚拢了相当的人气,而且舞美灯光造型设计都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客观地说是成功的歌舞剧,然而我总是觉得辉煌壮丽背后,总有着和西街格格不入的气质。</font></p><p><font size="3"> 2002年从西街过完春节回来我逢人就说西街好,甚至还宣扬说阳朔有着丽江所没有的家园气息,更让人产生归属感。但是两年后我羞于对那些因为我的煽动奔去阳朔的人进行回访,我害怕他们告诉我一个令他们失望的阳朔,那将是我心头真正的痛。</font></p><p><font size="3"></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14:10: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