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ncang01 于 2009-4-24 09:36 编辑
偶尔在社区看到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贴子,也来扯一扯吧。
记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其实不光是人,事也是这样,或许不经意间错失,或许能给人带来全新的经历与感动。电影《追风筝的人》于我就是如此。
如同王熙凤出场那样,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电影的画面还没有出来,就听到了中东那富有异域风情的音乐,缥缈空灵,如诉如泣,欢快而又苍凉。画面开始了,感觉朴实而又清新,让我想起了阿巴斯的电影画面风格。看惯了中国一些“2亿俱乐部”导演那些涂脂抹粉、浓墨重彩、矫揉造作的画面,再看看这样平实自然的画面,不禁让人要学星爷那样说一声:电影,不是这样拍的!
阿米尔是阿富汗喀布尔地区的一位小少爷,父亲是位富商。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也在阿米尔家当仆人。虽然是主仆,但两个小孩子的关系很好。12岁的阿米尔经常给哈桑讲故事,哈桑则经常出头保护少爷阿米尔。在喀布尔地区,每年冬天都有风筝节,比的是看谁能把别人的风筝割断(恕我孤陋寡闻,我国潍坊的风筝节不知道有些什么项目),并且能把割断的风筝追回来。阿米尔和哈桑都是放风筝的好手,而哈桑更是一位追风筝的天才,不用看天上断了线的风筝,就能预先到达风筝落下的地点。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又来了,阿米尔割断了最后一个风筝,哈桑则去追那割断的风筝。就在哈桑追到风筝时,阿塞夫等三人出现了。阿塞夫曾准备欺负阿米尔和哈桑,但哈桑勇敢用弹弓击败了他们,而使阿塞夫未能得逞。当阿米尔赶到时,阿塞夫正在踢打哈桑,并鸡奸了他。由于懦弱,阿米尔躲在远处观看而没有出面阻拦。
这件事情发生后,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蒙上了心理阴影,很怕见到哈桑。试图说服父亲更换仆人阿里,但被父亲很坚决地拒绝了,并很严肃地警告阿米尔以后再也不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连想也别想。阿米尔为了赶走哈桑,就设计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虽然阿米尔的父亲一再挽留阿里,但阿里和哈桑还是走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因为政治的原因,带着阿米尔离开了阿富汗,辗转到了美国。阿米尔在美国读完了大学,立志成为一位作家,并与一位流亡将军的女儿结婚。父亲死后不久,阿米尔就接到了父亲好友阿辛汗叔叔的电话,说给他一个做回好人的机会,立刻回一趟阿富汗。见到阿辛汗后,阿米尔才知道阿里有不育症,哈桑是父亲和阿里妻子生的,也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为了捍卫阿米尔的房子,被塔利班杀伤了,哈桑的妻子也遭到不测,哈桑的儿子索拉搏下落不明。阿辛汗希望阿米尔能找到哈桑的儿子,也即阿米尔的侄子。
喀布尔地区已经被塔利班占领,经过化妆后,阿米尔进入了喀布尔,并找到了的孤儿院。但不幸的是,该地区的塔利班头目,是一个性变态,经常来孤儿院带走小女孩,有时也带走小男孩,带走的小孩就不会再回来了。为了索拉搏,阿米尔决定以身试险,只身去塔利班头目的住所。虽然见到了索拉博,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塔利班的头目很快就揭穿了阿米尔的真实身份,原来这个头目就是小时候经常欺负他和哈桑的阿塞夫。在两人的打斗时,索拉搏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两人惊险逃离了阿塞夫的“魔窟”。
蓝天白云下,温润的海滩上,阿米尔和妻子,还有索拉搏在放风筝,阿米尔隔断了一个人的风筝,然后象哈桑那样追去——
电影到此结束。我所说的也只是故事梗概,其实许多细节还没有说到,而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如阿米尔和父亲在逃离的路上,碰到站岗的苏联士兵要强奸车上的一位妇女,父亲站了出来,教训苏联士兵没有羞耻心,苏联士兵老羞成怒,要开枪击毙父亲,父亲也丝毫没有退缩和畏惧。又如哈桑用弹弓击退阿塞夫、阿里走时所说的话、孤儿院院长的无奈控诉、阿塞夫在球场的“审判”等等。
救赎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之所以需要救赎,是因为他犯了“罪”(当然这个“罪”不一定是宗教意义上的“原罪”),在道德的审判法庭上,自己给自己判了刑。为了刑满,就必须赎罪,抓住做回好人的机会,立功抵刑。风筝在这里代表是胜利和美好,而哈桑则集中了正直、勇敢、执著和忠诚等美好品德。正是因为哈桑的这些优点,使得阿米尔自行惭愧,感到“罪孽”深重(阿米尔的“罪”表现在他的懦弱、他的欺骗)。而阿米尔后来的所作所为,则是解脱了心灵上的藩篱,拯救了自己,得以拯救。并获得了哈桑那样的品质,成为了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所以在机场虽然脸上受了伤,妻子还是敏锐感觉到了丈夫精神上的变化;所以一向畏惧的将军岳父,也敢义正言辞地纠正他。人可以平凡,甚至可以地位低下,但是只要有了哈桑那样的正直、勇敢、执著和忠诚,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
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张有弛。风筝节时斗风筝的诗意与优美,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后的恐怖与残酷,阿富汗人民的无奈与伟大,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后,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口号:向哈桑学习!相信你看后,也会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