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恢复是使用合理的恢复方法与手段,加速消除运动员体能与精神上的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恢复并不是在运动结束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再合成,恢复就已经开始了。恢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但是在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的表现是能源物质逐步减少。而只有当运动结束后,剧烈的消耗停止了,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人体机能才逐步得到完全恢复。而恢复的快慢与所采用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按摩是指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作用于机体,以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劳和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按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悠久,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而随着其发展,逐步运用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领域,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按摩体系。
一、 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主要内容
(一)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进行的。疲劳首先开始于神经系统,特别是其最高级部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发生疲劳时,注意力、反应力、应变能力、意志力等都会随之下降。因此恢复的顺序首先从神经系统开始,其后是心血管系统,最后是肌肉的恢复。了解和掌握恢复的这一顺序,对在训练中和训练后合理安排各种训练内容和手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短跑运动体能训练中如果只重视肌肉的恢复或能量物质的恢复是远远不够的,神经系统的恢复对短跑运动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二)心血管功能的恢复
其恢复有特殊规律,即人体在负荷后的恢复时间内,负荷停止后的即刻和前一半的恢复过程都很快(约占恢复值的70%),而后一半的恢复过程则较慢。例如,400米跑后即刻心率超过200次/分,跑后恢复的前2分钟心率能很快降至120次/分左右,但完全恢复至运动前的心率,几乎需要10分钟左右。
(三)肌肉系统功能的恢复
训练后除了可观察到肌肉的体积和形态的改变外,同时也可以看到肌肉的生物化学变化。其生物化学指标主要有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和血尿素氮等。一般都是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测试条件选择指标,通常是在训练后、第二天清晨取样测定。
二、按摩的恢复机理
(一)按摩对运动员神经系统恢复的机理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多伴有中枢疲劳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障碍,反应迟钝,睡眠不好等。通过按摩以后,疲劳症状基本消失,这说明局部按摩能够改善脑功能以消除神经疲劳。
(二)按摩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恢复的机理众多资料表明,按摩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舒张血管等作用。《中医推拿学》中介绍,用拇指推“桥弓”穴(单程向下,不可两侧同时进行)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因为,“桥弓”穴位于颈动脉窦的部位,推拿此穴可引起神经冲动释放,传递到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同时冲动又抑制延髓网状结构内的缩血管中枢的运动,引起血管扩张,这一反射作用是血压下降。对8名受试者采用功率自行车运动后进行按摩恢复,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对照组20分钟自然恢复后心率恢复水平为安静时的86.98%,而实验组运动后采用经穴按摩10分钟措施,在第20分钟心率已恢复到安静时的95.33%。
(三)按摩对运动员运动系统恢复的机理按摩对机体疲劳的解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平常人疲劳后都愿意按摩放松。有资料表明,运动后按摩可使血液中尿氮浓度明显下降,还观察到按摩对血乳酸浓度消除加快,血糖、尿酸碱值也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的情况,但血尿酸无下降趋势。通过对体育系学生进行分组负重深蹲后进行按摩的实验发现当人体从事较大负荷的运动结束,休息30分钟后进行合理的按摩,可以明显减少次日肌肉的酸痛感觉,并可以有效恢复或提高疲劳肌肉的工作能力。
三、按摩的几种常用手法
(一)按法
用掌根,全掌或双掌互相重叠,按压在所取的部位上,直达肌肉深层,按压时要逐步用力,由表及里,停两三秒钟后,然后逐渐减轻力度,再重复按压。此法一般用于腰背部按摩,这样可以消除疲劳的作用,并能解除肌肉紧张。
(二)摩法
把手掌放在所取部位上,以上臂带动手掌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力达掌面,一般适用于因训练引起的腹痛不适。
(三)揉法
用掌根部着力,以前臂和手腕做回旋运动,手掌带动所按部位皮下组织运动,手掌不和皮肤发生摩擦。此手法适用于肢体肌肉部位酸痛或者软组织损伤。
(四)捏法
用大拇指前端顶住皮肤,用食指或其余四指搓起皮肤, 并捏住提起放下,一松一紧,挤压推进,动作要轻柔有连贯性,一般用于消除颈部、肩部及四肢各关节酸痛不适。
(五)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持住机体一定的部位,双掌相对用力,搓揉转动,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此法多用于上肢及小腿肌肉因运动疲劳而形成的紧张不适。
(六)拍法
用手掌或半握拳,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机体部位。这种按摩手法可用于肩背肌群、臀大肌、下肢肌群等肌肉较丰厚处,可以消除肌肉酸胀、疲劳、麻木、酸痛等症状。
(七)推摩法
用手指和手掌放在皮肤上向前推动,如果向较深的组织和肌肉按摩时,用半握拳的方法,力量由小到大,每分钟60~80次,这样能使运动后起到消除肌肉疼痛的作用。
(八)捶打法
用两个拳头交替捶打被按摩的部位,捶打时手腕要放松,动作要协调,用力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捶打能兴奋神经,放松肌肉,消除局部的酸痛。
四、按摩应注意的事项
(一)思想端正,认真对待,科学利用。需指出的是按摩不止适用于运动后的恢复,对每次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和比赛后的肌肉放松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按摩时间
按摩应安排在运动结束后30分钟开始,持续时间应为20~30分钟。
(三)训练恢复性按摩一般属于虚症,以补为益,故多应顺经络循行方向,顺肌肉纤维方向,顺血液流向按摩。
(四)接受按摩者应选择舒适体位,肢体肌肉放松。
按摩者用力要适中,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协调柔和。
(五)按摩因其手法多样,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训练内容的恢复。
一般为力量练习时运用按摩恢复效果最好,训练内容为速度、灵敏、柔韧练习时,可用按摩恢复,但训练内容为耐力练习时一般不采用按摩恢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